2016-03-07 江苏省国画院 杨耀宁 阅读:0 |
虽然近世的中国画受到过西方绘画思潮的几经冲刷,但大多数山水画家们仍然坚信:山水本体价值的丧失意味着无意义的“创新”,但传统山水在时代巨变下的尴尬处境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桃花源的梦里家山与田园牧歌式的寄情山水,此种文人理想几近变为程式化的符号,与艺术情感的疏离、艺术表现的僵化几乎让山水画背负了保守、落伍、过时的代名词。但怎样的山水画才是好作品?这里的“好”标准又是如何呢?是坚守“气韵生动”的精神圭臬?还是崇奉“笔精墨妙”的实践法门?百年以来的山水画发展尽管从内质到外体都发生不可想象的巨变,但其画种的价值属性恰恰因为“传统”标准的传承而未丧失山水画与生俱来、自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气度和气质,其评判体系依旧保持着或显性或隐性的公知度与原则性。是我们持任何立场的人无法回避的现实。所以在这个时代尽管给予了山水画创作最大的宽容和空间,却给山水画终极价值的导向及审美趣味的判断带来更多的难度与困惑。这是传统山水“权威性”标准不再“权威”的必然结果,既为画者带来“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也为观画者带来“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迷局与自省。 山水三人坛(第二期) (责任编辑:逸博) |